從價格戰到價值戰:裝備制造業開啟競質革命
春節前與一位山東企業界的老朋友聊天,說起搞營銷工作的繁忙,她有很多感慨,最核心的意思就是現在的營銷與10年前的情況大不相同了。她說:“我現在再也不用擔心上酒桌談合作了,好產品頂得過好酒量和低價格。”
用好產品來打市場,而不是拼價格,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向以質量和品牌為核心的全方位競爭,這是我國制造業企業營銷的最新寫照。
2024年夏季,一場特殊的“比武”在湖南長沙上演。三一重工最新研發的電動挖掘機與歐美同臺競技時,現場工程師沒有展示價格標簽,而是調出實時能耗監控系統:同等工況下能耗降低38%,噪音下降20分貝,壽命周期維護成本縮減45%。這組數據最終讓產品以高于外資品牌15%的單價拿下訂單。
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,折射出我國裝備制造業正在經歷的深層變革——從“價格屠刀”到“技術火炬”的戰略躍遷。
回望世紀之交,我國裝備制造企業手持“成本優勢”的利刃在全球市場開疆拓土。浙江某民營泵閥企業創始人至今記得2005年的“生死時速”:為搶下中東訂單,7家中國企業競相壓價,最終成交價竟跌破原材料成本線。這種“流血式競爭”在特定歷史階段推動了產業規模化,卻也埋下了隱患。
轉折發生在2018年。美國對華加征25%關稅的清單上,60%涉及高端裝備產品,而低附加值產品反而未被列入制裁范圍。這記悶棍驚醒了行業:當我們的低價優勢成為別人眼中的“無害產品”標志,轉型已迫在眉睫。
在徐州重工的地下試驗場,全球最大噸位混動起重機正在進行第327次極限測試。相關負責人指著布滿傳感器的吊臂說:“過去比的是鋼鐵噸位,現在拼的是數字神經。”
這種轉變正重塑產業形態:沈陽機床的i5智能系統讓加工精度進入微米級,中聯重科的無人化攪拌站實現碳排放下降60%,這些突破性創新背后,是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加的戰略抉擇。
競質邏輯催生出全新的價值坐標系。
徐工機械副總裁,起重機械事業部總經理孫建忠曾在題為《從“競價”走向“競質”》的主旨演講中深入剖析了當前市場環境下的競爭態勢,他表示“未來的競爭,將是綜合實力的競爭。”
2024年我國工程機械全年的出口金額為528.59億美元,實現了8.87%的增長。隨著出口額的提升、技術合作的深化以及國際市場的擴大,這一數據不僅是行業韌性的體現,也是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蓬勃發展的有力證明。這印證了管理學大師波特的理論:當價格不再是唯一坐標,質量創新構建的“價值星系”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壁壘。
競質革命不僅僅是單個企業的突圍,也是整個產業生態的基因重組。在山東臨工打造的“供應商創新共同體”中,200余家配套企業共享數字研發平臺,關鍵部件迭代周期從24個月壓縮至8個月。類似這種鏈式創新產生乘數效應:國產液壓件故障率從千分之三降至萬分之五,高端軸承壽命突破5萬小時,曾經制約行業發展的“卡脖子”環節正轉化為優勢陣地。
數字化轉型成為質量躍升的核心引擎。徐工機械的漢云平臺接入全球設備,實時傳回的數據不僅優化產品設計,更衍生出設備健康管理、能耗優化等增值服務。這種“產品即服務”的商業模式,使企業海外收入占比從2019年的12.58%升至2024年年中的44.13%,開辟出全新的利潤藍海。
當行業集體轉向質量賽道,新的競爭維度開始顯現。綠色智能成為競質新戰場的最新注腳。陜鼓動力為寶武集團打造的智慧能源島,通過35項節能技術集成,將能源利用率提升至92%。這種“硬科技+軟服務”的融合創新,使企業擺脫了傳統裝備制造商的身份桎梏,轉型為綠色轉型解決方案供應商。正如達沃斯論壇報告所言:“未來的工業冠軍,必定是數字與低碳的雙料大師。”
站在產業變革的臨界點,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競質革命才剛剛啟幕。這場轉型既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,更非浪漫的理想主義,而是生存壓力與戰略遠見共同催生的必然選擇。
當“價格戰”的硝煙逐漸散去,“價值戰”的曙光已然顯現。那些手握創新火炬的企業,正在照亮中國制造通向高質量發展之路。這條路或許布滿荊棘,但唯有超越價格維度的競爭,才能鍛造出真正可持續的競爭力。在這條新賽道上,我國裝備制造業不僅要跑得快,更要跑出令世界矚目的中國質量新范式。